一座古城的迭代新生!镇海招宝山走上港产城融合发展快车道
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充满烟火气的宜居之城,但近年来随着区位功能调整,城区发展短板凸显。2019年5月,镇海物流枢纽港园区与招宝山街道实现合并,给城区发展注入了新生活力,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走上了一条港产城融合发展快车道。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11月22日,浙江甬川聚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阳正忙着查看车间生产线。这位哈工大博士研发的LCP项目,目前已开始上市应用。
去年8月份,镇海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作为人才引进,为王阳的新材料项目提供了60亩工业用地。其中15亩土地建有厂房,可马上启用,如今部分生产线亩土地正如火如荼建造厂房,由街道为其代建,建成后将全部用于企业研发生产。
“目前我们一边引入生产线设备,一边与各地客商展开洽谈,提前做好市场拓展。”王阳说,“短短一年多时间有如此高效发展,与招宝山街道对人才项目的高度重视分不开。”今年7月份,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还联合区职教中心为其举办专场招聘会,解决他们的人才需求。
像甬川聚嘉公司这样,落户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的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多。原镇海热电厂157亩土地,如今腾笼换鸟,正打造招宝智造谷产业园区,幢幢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将于2022年5月投用,建筑体量约20万平方米。金属纳米材料研究院、高端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一批项目正洽谈入驻。
今年3月,随着蕞后一车煤炭从煤炭市场厂区运出,后海塘区域金属园区内的25家煤炭经营企业全部关停,如今该地块正打造智能产业园,目前低温发电装备、傲普储能等5家孵化企业项目正进行前期对接。
筑巢引凤,经济和人才工作协同发力
近年来,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筑巢引凤、助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和项目落地,不断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以产业规划为引领,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功能优势, 根据辖区“两中心一基地”的产业定位,建设大宗货物贸易物流中心、城市物流创新中心和都市工业基地,提升特色功能优势, 挖掘区位交通优势,把握产城融合契机。
充分发挥镇海港区海铁联运优势和货种的优势,做强大宗货物网上交易信息平台和现货市场,与舟山、大榭等自贸区的相关功能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态势。深入挖掘区域性城市物流的发展潜力,瞄准“大湾区”推进建设后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便利化趋势,打造城市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新优势,扩大浙沪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高质量生活资料产品和物流服务。
加快与甬江科创大走廊战略的对接,主动承担科技孵化项目的产业化基地,实现物流枢纽港的工业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同时,街道(枢纽港)大力推进人才工程。近2年,推动辖区高层次人才申报省级以上引才项目6个,申报市“甬江引才工程”人才项目32个,申报区“雄镇英才”项目72个。其中,2020年引进博士13名,硕士63名,新培育宁波市“领军人才”11名,年度新增高技能人才574名,1人荣获全国“全国劳模”称号。组建人才科创工作专班,今年已先后全国14个城市开展引才洽谈,为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港产城融合发展,古城迎来迭代新生
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两片两轴”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两片”就是以古海塘为界的“南北片”——招宝山城区和后海塘区域;“两轴”就是服务“两片”的“产城融合配套轴”和重塑城市发展形象的“历史文化发展轴”。
记者在后海塘看到,古城墙沿线,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初具雏形。招宝山生态湿地公园横跨1.5公里,就像一条纽带,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融水系湿地、生态植物景观、休闲步道于一体的公园,将成为城市生活绿洲,有效提升招宝山城区的排涝泄洪能力。一期工程将于今年12月底至明年1月初完工,区域环境将焕然一新。
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还将以生态湿地公园为中心兴建购物休闲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区生活配套。
此外,招宝山街道作为镇海中学所在地,还将不断做强名校品牌,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吸才引流。同时,不断服务企业和人才,在投融对接、员工招聘、安居保障、子女就学等等方面提供管家式服务和保障。
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引入高新技术项目。随着项目精准化落地,土地高效化利用、专业化经济服务的深入,古城——招宝山街道,穿越千年古海塘,正向着港产城融合发展奋进。
通讯员 罗梦圆 胡科杰 编辑 李特颖
一审 房伟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樊卓婧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