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前湾新区基本情况介绍
宁波前湾新区于2019年7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成立,位于宁波市域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宁波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新区规划控制总面积604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70万,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72平方公里。新区规划范围包括原杭州湾新区、余姚中意生态园和慈溪高新区、环湾创新经济区等,其中,原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小曹娥镇、崇寿镇为直管区,其它各乡镇街道为统筹区。区内设有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意(宁波)生态园、宁波前湾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平台。
前湾新区主要在原杭州湾新区基础上组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头部阶段,2001年11月,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开工,慈溪市委、市政府把慈溪经济开发区由慈溪市城区迁入杭州湾新区,正式启动了新区的开发建设。这个阶段由慈溪市自主管理和开发。第二阶段,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同年9月,宁波市批准成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宁波委托、慈溪统筹、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第三阶段,2009年11月,为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战略,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策,对新区功能定位、规划范围和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在整合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慈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设立了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成立运作,2014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阶段,为落实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省政府于2019年7月9******复成立宁波前湾新区,区域发展进入“前湾时代”,2021年12月29日,宁波前湾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
前湾新区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的四大目标,坚持湾区特色、生态优先、三生融合,统筹推进美丽新区建设,努力构建“两核、两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结构,力争成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标杆。“两核”,就是“滨海创新发展核”和“南部产城服务核”。其中,“滨海创新发展核”以原杭州湾新区的滨海新城、南部新城和湿地公园为主体,打造展现新区现代城市品质形象的门户;“南部产城服务核”以慈溪高铁枢纽、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等为主体,打造新区产城服务综合承载区。“两区”,就是东部先进智造区和西部新兴产业区。其中,东部先进智造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产业、航空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西部新兴产业区,以中意(宁波)生态园为主体,布局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多节点”,就是若干城镇节点区,包括庵东、崇寿、胜山、小曹娥等城镇及南洋小城等居住区,实行分类特色发展,重点发挥统筹城乡的节点作用,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城乡体系。
前湾新区发展潜力良好,主要体现在:一是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区,对外面向太平洋,位于环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地带,沪嘉甬高铁、杭甬高速复线建成后,与宁波、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均处于1小时交通圈,对外链接和要素集聚潜力巨大,是长三角一体化蕞具优势的区域之一。二是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新区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现代产业已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其中汽车产业产值已形成千亿规模,文化旅游、跨境电商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蓄势待发。三是产业项目储备丰富。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招大引强,已集聚大众汽车、吉利汽车、甬矽芯片、方太厨具、慈星股份等一批优质龙头企业,成功落户吉利研究院、复旦宁波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关村信息谷等一批科研平台。截至2021年底,前湾新区已引入世界500强企业24家,形成特色产业群40余个。特别是原杭州湾新区自2010成立以来累计引进各类项目611个,总投资488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四是未来发展空间充裕。新区属于淤积性平原,现有滩涂资源丰富,区域平整开阔,国土承载力强,地质条件稳定, 除去目前已开发的152平方公里,未来可开发利用空间达120平方公里,且拥有较多乡镇低效利用地和农用地,存量挖潜和新增开发空间较为富裕,具备打造高能级平台的基础条件。另外,新区还有64平方公里湿地空间、28亿立方米温泉储量,生态资源、自然禀赋十分优越。五是产城融合基础较好。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大力引进和完善城市功能要素,落户了上海仁济医院杭州湾医院、宁波科学中学、滨海小学和宁波杭州湾汽车学院等高品质资源,成功引进深圳华强方特项目、港中旅海泉湾等文旅龙头项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城市基础,城市常住人口每年净增2万人左右。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