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新闻发布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已于4月16日由宁波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三家联合印发。下面,我就《发展规划》编制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2018年5月,省委省政府将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列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的“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发展布局;2019年5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成立(简称“指挥部”)。去年7月,根据省政府要求,指挥部在前期已开展的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战略研究基础上,整合自指挥部建立以来各项已完成的规划方案成果,启动编制《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起草组全面排摸了大走廊所辖各区(功能区)科创发展的基础条件,广泛听取并采纳各领域科创主体先进经验和意见建议,在多方征求并吸纳省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基础上,今年2月7日,《发展规划》经第63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于上月由宁波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印发。
(一)注重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创相关文件精神,突出引领性。《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对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我市对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准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趋势和要求,编写大走廊《发展规划》。
(二)注重紧密结合宁波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特******。重点围绕宁波有基础、有优势的科创产业,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为指引,注重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助推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构筑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突出系统性。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谋划,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关键构成要素部署主要任务。
(四)注重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务实性。针对大走廊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空间资源碎片化、高新产业规模小、高能级平台少等发展短板,以区块小单元为切口,以“条抓块统”方式进行精耕细作,谋划建设大走廊科创特色园区,承载一批基于我市246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需求为基础谋划的创新功能单元。
《发展规划》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指导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规划编制上更加注重贯彻国家省市科创文件精神,注重紧密结合宁波产业发展特点,注重构筑整体创新生态系统,注重面向存在的需求和问题。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对涉及大走廊未来发展的几项要点予以明确: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空间规划》为:北至镇海大道,南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西至三江口余姚江河岸线、南高教园区学士路,东至320骆霞线平方公里,构建起“一廊两片多园”的空间结构。一廊即以甬江两岸为主轴;两片即面积83平方公里的北部创新片和面积53平方公里的南部创新片。
大走廊总体定位是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具体定位为构建“一区三高地”,即打造全球新材料科创高地、全国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全国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蕞优区。按照省市领导的要求,大走廊建设争取“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
规划提出“五双五动”发展路径,即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互动”、内部组团创新网络与外部合作创新网络“双网带动”、人才资源和资本要素“双源撬动”、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
谋划制订五大类共25项科创发展指标,到2025年,力争大走廊人才总数达到58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2%等,至203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5%。
《发展规划》确定五方面主要任务,一是突出重大平台驱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核心力。二是焦核心技术突破,建设高端化创新型产业链群。三是彰显关键要素撬动,构筑科创人才和科技金融发展高地。四是强化科创服务赋能,打造创新创业生态蕞优区。五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营造宜创宜业宜居新环境。
重点是创新优化统筹协调、规划管理、项目招引管理、资源要素配置、“放管服”等五大机制,加快推动大走廊成为科创体制机制改革的主引擎,助推大走廊区域高质量开发建设与发展。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已于4月16日由宁波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三家联合印发。下面,我就《发展规划》编制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2018年5月,省委省政府将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列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的“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发展布局;2019年5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成立(简称“指挥部”)。去年7月,根据省政府要求,指挥部在前期已开展的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战略研究基础上,整合自指挥部建立以来各项已完成的规划方案成果,启动编制《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起草组全面排摸了大走廊所辖各区(功能区)科创发展的基础条件,广泛听取并采纳各领域科创主体先进经验和意见建议,在多方征求并吸纳省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基础上,今年2月7日,《发展规划》经第63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于上月由宁波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印发。
(一)注重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创相关文件精神,突出引领性。《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对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我市对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准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趋势和要求,编写大走廊《发展规划》。
(二)注重紧密结合宁波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特******。重点围绕宁波有基础、有优势的科创产业,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为指引,注重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助推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构筑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突出系统性。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谋划,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关键构成要素部署主要任务。
(四)注重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务实性。针对大走廊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空间资源碎片化、高新产业规模小、高能级平台少等发展短板,以区块小单元为切口,以“条抓块统”方式进行精耕细作,谋划建设大走廊科创特色园区,承载一批基于我市246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需求为基础谋划的创新功能单元。
《发展规划》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指导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规划编制上更加注重贯彻国家省市科创文件精神,注重紧密结合宁波产业发展特点,注重构筑整体创新生态系统,注重面向存在的需求和问题。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对涉及大走廊未来发展的几项要点予以明确: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空间规划》为:北至镇海大道,南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西至三江口余姚江河岸线、南高教园区学士路,东至320骆霞线平方公里,构建起“一廊两片多园”的空间结构。一廊即以甬江两岸为主轴;两片即面积83平方公里的北部创新片和面积53平方公里的南部创新片。
大走廊总体定位是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具体定位为构建“一区三高地”,即打造全球新材料科创高地、全国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全国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蕞优区。按照省市领导的要求,大走廊建设争取“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
规划提出“五双五动”发展路径,即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互动”、内部组团创新网络与外部合作创新网络“双网带动”、人才资源和资本要素“双源撬动”、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
谋划制订五大类共25项科创发展指标,到2025年,力争大走廊人才总数达到58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2%等,至203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5%。
《发展规划》确定五方面主要任务,一是突出重大平台驱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核心力。二是焦核心技术突破,建设高端化创新型产业链群。三是彰显关键要素撬动,构筑科创人才和科技金融发展高地。四是强化科创服务赋能,打造创新创业生态蕞优区。五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营造宜创宜业宜居新环境。
重点是创新优化统筹协调、规划管理、项目招引管理、资源要素配置、“放管服”等五大机制,加快推动大走廊成为科创体制机制改革的主引擎,助推大走廊区域高质量开发建设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