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老港区崛起科创新城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改革开放40年,镇海以海为题写就开放发展的壮丽诗篇。1978年,镇海港区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竣工,成为宁波港头部座万吨级码头;2007年底,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正式成立;进入新时代,镇海正加速打造“一带一路”大宗商品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登陆地。
因制造而强,因科创而兴。改革开放40年,镇海因时而动写下产业升级的生动华章。凭着勤劳和智慧,镇海人让紧固件、轴承和液压马达成为靓丽的工业名片,并形成了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3+1”产业格局;响应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号角,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异军突起,成为区域创业创新新高地。
以城市化为驱动,以品质为归依。改革开放40年,镇海以人为核心谱就新型城市化的华美乐章。镇海新城从无到有,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巍然挺立;招宝山老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呼之欲出;率先全省打造的“一微带四微”基层治理体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镇海样本”。
砥砺奋进铸辉煌,逐梦前行谱新篇。改革开放40年来,镇海区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产业等优势,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经济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4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924.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85元增长到2017年的40.03万元。经济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趋靓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宏的奋进之歌。
因港而兴 临港产业四十载华丽蝶变
镇海因港而兴,唐宋年间镇海即是明州头部码头,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
港口经济再次崛起,源于改革开放。1978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雷,镇海港区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竣工,成为宁波港头部座万吨级码头,也开启了宁波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的蜕变。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镇海港又成为宁波蕞早对外开放的港区。
依托现代化港口,镇海临港产业快速崛起。为解决浙江省燃料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国家计委批准在镇海建设一个年加工原油能力为250万吨的炼油厂。1978年11月, 镇海炼化的前身——浙江炼油厂建成投产;2010年,原宁波化工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名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里程碑式的一次飞跃。
此后,按照“物流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模式,开发区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基础设施,形成了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发展格局。当前石化区正加快绿色循环发展,2017年实现产值1700亿元、利税461亿元,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绿色园区”。
沧海变桑田。在镇海港区的一片滩涂上,物流枢纽港——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崛起。2007年底,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正式成立,借助海洋经济的东风,掀开海铁联运的发展鸿篇。
2014年10月,宁波镇海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外汇局等国家四部委联合批设,2016年12月正式封关运行,成为全国首个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
如今,物流枢纽港已经成为首批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集聚企业1600余家,基本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贸易港)、海陆联运集疏运网络(物流港)、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智慧港)“三位一体、三港合一”的港航物流******体系。2017年,物流枢纽港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交易额达865亿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额达473亿元。
如今,镇海又依托港口物流、石油化工、商贸******等核心优势,充分发挥石化开发区、物流枢纽港、北欧工业园等优质产业平台功能,扩大“一带一路”海外布局,打造“一带一路”大宗商品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登陆地。
唱响“双城记” 宁波中心城区北部中心加速崛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镇海新城的市民广场便响起了广场舞曲,而几年前,这里还被视为宁波的荒郊野外。改革开放40年,镇海以高起点规划为引导,主动接轨宁波市区域战略发展,全面拉开城区框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区面积持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率达到81%,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形象初显。
2001年,镇海新城启动建设。镇海新城与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等一起,被列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六大都市中心之一,按照“三年出城市框架、五年出城市形象”的发展目标,新城格局日新月异。大型商业综合体万科城和吾悦广场建成投用,宁波植物园开放运营,学校、高端科研机构不断入驻,宁波帮博物馆、宁波第五医院等大型公建设施相继投用……
因为与宁波主城区隔江而望,交通曾经是制约镇海发展的一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甬江隧道、招宝山大桥等众多交通设施的建设,盘活了镇海老城。而如今,三官堂大桥的建设正在推进、世纪大道快速路工程即将动土,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号线号线均将穿越镇海,宁波中心城区北部中心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
截至目前,镇海新城累计完成百余个建设项目,各类投资超700亿元,商务楼宇面积约80万平方米,医疗、教育、公园等公建配套项目30余个,高品质住宅小区30余个。一座集商贸商务、教育科研、行政文化、现代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城区已经崛起。
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镇海古城,新时代下焕发新面貌。为加快招宝山老城品质提升,过去5年镇海实施背街小巷、老小区改造等各类项目近40个,总投资超100亿元。2017年,在保存老城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又投资138亿元启动招宝山老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一条大街的“狂想曲” 从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声音”时,镇海一条双创大街异军突起,喊出了“北有中关村,南有中官路”的口号。短短两年时间,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就被列入全国文化产业双创******体系建设扶持名单,并获评全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区域创新创业新高地。展望未来,这里将成为驱动今后镇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的诞生,是一个自然集聚的过程。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的宁波大学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2004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落地。加上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以“三校一所”为牵引,越来越多高校、人才、平台、科研机构和企业要素在这里集聚。
2016年开始,镇海全力开展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打造,大街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园区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已经集聚“国千”人才46人、“省千”人才69人,培育了晶钻科技、希磁科技、富理电池等人才创业项目30余个,宁波市重点发展领域科技型企业223家。
以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为主阵地,镇海不断推动发展动力从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位于大街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产业园获评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镇海i设计小镇入选省级创建名单,石墨烯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大学材料研究生院等平台落户。镇海还成功举办全球创新设计大会、“奇思甬动”中国创客大赛等重要科创赛事。
2017年,镇海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区属GDP的比重达3.45%,发明专利授权量达634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企业研发中心222家。人才总量达14.7万人,累计引培市级以上“万人”计划人才36名。建成博士后工作站9家、院士工作站7家,每万名人才拥有量居宁波全市前列。
潮起东方再出发。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起点眺望未来,镇海将围绕建设成更具竞争力的港口强区、打造成更有幸福感的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引领,以港口经济带和城市经济带为核心,深度融入港口经济圈,主动对接宁波都市圈,做大做强做优临港产业,推动传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把镇海建设成为创业者乐园、都市后花园和美丽新家园。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