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建议
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老工业集群区发展已陷入困境。企业发展需求与规划控制的矛盾、“低散乱”、无序开发、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比较突出。加快老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成为当前宁波城市提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发展要素来看,加大老工业集群区存量用地的盘活和集约利用,有利于缓解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压力,提升城区存量空间。从发展方向来看,各县市区老经济开发区处于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前湾新区核心区、南湾新区等的必然要求。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从群众需求来看,老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改变“城中村、城中厂”混杂、环境较差、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的情况。从城市功能来看,老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有利于加强新老城区连线成片和功能联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三)促进高水平治理的需要。从规划管控来看,老经济开发区提升改造,有利于解决擅自改变工业建筑性质的规划失控问题;扭转违章建设较多、公共资源流失的局面。从城市治理来看,老经济开发区提升改造有利于挖掘空间潜力、调整用地结构,为新型城市化提供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撑。
按照“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老经济开发区“退低进高、退二进三、退二进绿”,打造“创智高地,活力新区”。
1.产业转型升级。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
2.城市功能优化。按照“业态引领、用途引导、节约集约”的原则,实施工业地产、商务地产、科技地产、居住地产等用地混合和功能复合开发,推动老经济开发区由单一土地经营转向多元化物业经营,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3.公共空间共享。做好亲水亲绿文章,以江河为纽带,因地制宜营造以“水岸商圈、文化绿廊”为特征的滨水景观风貌,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特色创新产业带、文化休闲景观带。
1.政府收购储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引导监督,将存量土地纳入土地储备体系统一向市场供应。市土地储备中心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负责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和市场投放等工作。
2.政企联合开发。组建政府主导、原土地权利人参与的联合开发体,共享增值收益,按照“统筹规划、公益优先”的要求,优先保障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3.业主自主开发。经市政府批准,允许原土地权利人(或联合开发主体)以补地价方式补办土地手续后,可改变存量建设用地的用途,对原有建筑拆除重建、拆改结合。
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期推进、分类指导”的标准,“成熟一片、实施一片、改好一片”,力争早见成效。
1.试点先行带动。坚持试点先行和稳步推进相结合,按照“成熟一块、改造一块”的要求有序推进改造更新。
2.引导成片开发。针对部分条件成熟,且企业有改造意向的成片区块,由属地政府提出申请,经相关部门产业业态论证后,允许按照法定程序调整规划,明确改造区块范围和改造要求。
3.因地制宜推进。区块范围暂未列入改造计划的企业,确需进行改扩建的,在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且不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近期规划实施的,经市政府同意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提出改建、扩建申请,发展创新、创意和现代服务业。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