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西科技大走廊来了!涉及集士港、横街、高桥、古林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宁波城西科技大走廊来了!涉及集士港、横街、高桥、古林
本文内容来源于宁波政府信息网,仅供参考,蕞终请以官方公告为准。
到2025年,制造业发展力争实现“一争先、两突破、两翻番”:即全区综合实力奋进中国工业强区前50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保持在30%左右,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制造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在“十三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
表2-1 海曙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
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制造业企业(家)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生产设备数控化率(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累计市级以上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家)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内领先、部分细分领域国际先进的制造强区,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实现翻一番,新兴主导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国内领先,综合实力跃居长三角乃至全国前列,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畅通“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一)全力打造“1”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
(二)培育发展“2”个五百亿级制造业集群
(三)积极打造“5”个百亿级制造业集群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三大科创高地建设,谋划布局数字经济、生命科学、未来材料、先进装备四大领域前沿产业。
围绕海曙“东优化、中聚合、西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心两城四片”的区域统筹发展格局,按照宁波市都市工业圈目标建设要求,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平台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形成主导产业明晰、特色错位合作、资源集约高效的“两核引领、四片联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一)“两核”:加快形成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两大“强芯”,以高端产业项目引聚为抓手,重点布局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海曙“125”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临近空港、宁波西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空间优化:以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和宁波西枢纽为核心,西至横鄞线、南至鄞城大道、东至奉化江、北至联丰路,规划面积82.53平方公里。秉持“生态优先、圈层辐射、高端集聚、港城一体”原则,借助快速、便捷、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整合周边空间资源,形成“核心区+延伸区+辐射区”圈层式布局。
产业导向:放大“临空+自贸+保税+跨境+航权”叠加优势,重点布局临空制造、临空服务、临空物流,实现临空经济链群发展。临空制造领域,重点发展航空维修与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临空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商务、航空金融、国际会展、航食配送等;临空物流领域,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航空快递、冷链物流等;高端制造服务业。
空间优化:以望春工业园核心区为核心,联动拓展集士港、高桥、横街,对接临空经济区规划,利用宁波西枢纽建设、机场四期扩建、中新创智园建设等带来创新资源集聚机遇,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源、先进制造为基的全市创新节点,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前瞻性科技研究等,提升发展汽车配件、时尚纺织服装等。
(二)四片:促进“片区”特色发展
按照全市“3+17”开发园区整合提升方案要求,依托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两大“强芯”,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资源全面整合、龙头企业集聚的新型产业园区。
1.时尚产业园区。依托宁波望春工业园区和周边镇(乡)、街道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平台资源,借助丁家“时尚湾”辐射效应,重点集聚以时尚产品智能制造、先进功能面料生产为特色的制造业企业,以及纺织服装等领域设计研发、供应链服务、时尚发布、互联网营销为特色等制造服务企业,打造覆盖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销售全产业链的产业基地。借助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打破空间距离的制约,实现纺织、染整等异地产业链和供应链资源协同发展。
2.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依托南塘三市云谷、翠柏里创新街区等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发挥宁波阿里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的示范带动作用,聚焦智能化、场景化,重点集聚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特色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孵化培育相关领域创新创业企业,在区内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研发和生产制造“全链”发展新优势。通过导入优质创新资源,促进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产业提升发展。
3.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宁波望春工业园区和横街镇、高桥镇等工业地块,发挥宁波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曙翔新材料、杉杉新材料等平台作用,以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高分子遮蔽材料等项目为重点,推动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企业集聚发展,全面增强海曙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
4.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省级智能成型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汽车配件行业龙头企业优势基础,重点推动洞北工业园区、甬临线沿线整体改造,积极争取新的空间资源,打造以智能制造技术场景创新应用、中小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园。
图4-1 “两核引领、四片联动”制造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谋划建设城西科创走廊。串联高桥西轨道TOD、宁波人才创业园、桃源湾国际大学城、海曙设计产业园、望春工业园区、宁波西枢纽等重大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构筑多点开花、蓄能成势的海曙创新主轴。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配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共性技术需求和“卡脖子”难题,引育行业知名科研院所、领军人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创成果产业化。
加快建设翠柏里创新街区。整合铁路宁波站区域、宁波工程学院翠柏校区、月湖金汇小镇、天一商圈等科创资源,打造翠柏里创新街区。推进一脉两片联动开发,贯通“苍松-翠柏”创新绿脉,形成北片创新研发智慧谷、南片数智新高地。实施创新创意产业“科创+”工程、青年人才“宁波首站”工程等,推动创新经济和初创企业集聚。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等全市科创重大战略,全面推进“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落地布局,推动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省级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聚焦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谋划建设省级智能装备制造业中心,打通“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创新链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