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甬江科创大走廊走出生动“宁波实践”
去年5月,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正式挂牌,宁波这片制造业高地上吹响了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从宁波文创港开工建设,到浙江创新中心、宁波创维双智双创产业园、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启动,再到面积136平方公里空间规划公示……这一年里,甬江科创大走廊剑指“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一直没有停下它迈向创新的脚步,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强院大所渐次开花,科创成果加速产出,城市创新热度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是城市蓬勃发展的头部引擎,如何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这条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走廊给出了生动的“宁波实践”和“宁波答案”。
立题:GDP万亿的宁波需要科创的“顶层设计”
11985亿元!2019年,宁波用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二的成绩,向高质量发展的更高目标,奋勇前行。
几十年来高速行进的宁波,已然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关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步调转换,宁波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宏观环境复杂、产业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重重挑战。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宁波去年的R&D支出占GDP比重接近2.8%,而厦门、武汉、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在早些年就已经超过了3%,深圳超过4%,西安甚至高达5%。
宁波人及宁波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
2019年,宁波完成技术交易额216.4亿元,同比增长13.3%,快于工业投资同比增速2.8个百分点;新增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268家、累计1133家,择优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000家。
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一起,共同构成宁波的城市底色。
同时,宁波区域经济开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力,科技创新也已经从原始的跟踪模仿、应用端的集成创新,逐步向关键核心原创+并跑领跑阶段迈进。
此时此刻,GDP万亿的宁波更需要自上而下地对全市的创新要素进行“顶层设计”,将散落在各地的特色园区、科创中心、大院大所等做一重新梳理和定位明晰,蕞终达到攥指成拳、聚沙成塔的效果,就像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G60科创走廊那样,每个立身其中的创新要素都有它的应许之地,都能被激发出超越以往的创新能力,突破一批事关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技术。
这个任务便落在了甬江科创大走廊上。
“大走廊的区划范围内,涉及江北、北仑、镇海、鄞州等区县(市)和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原本就是宁波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这里分布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超过30家,集聚了全市超过50%以上省级重点专家、50%以上‘3315’人才、三分之一的院士创新平台。”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浙江省两会首次将“培育甬江科创大走廊”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上升为省级战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推进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打造甬江科创大走廊,布局建设甬江实验室”;近两年的市两会,与“甬江科创大走廊”相关的字眼频频出现。
读懂这背后的深意,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的深谋远虑——“我一直强调,这是‘栽树工程’,为官一任,不能只盯着自己任期内能出成效的事情,而更应着眼于宁波长远发展做些事情。我们做事要有这样的境界和格局!”
破题:22个创新功能单元成为科创腾飞的“新引擎”
省市领导的高瞻远瞩,干部群众的殷殷期待,大走廊的规划必须要慎之又慎。做好谋篇布局,也正是一年来,围绕在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成员工作中的“关键词”。
但在甬江科创大走廊规划的136平方公里范围内,一眼望过去都是建成区,重新布局和开发的空间在哪里?科创氛围和生态的新引爆点在哪里?
如何破题?一年来的探索实践中,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建设路径逐渐清晰——
首先,指挥部从136平方公里区域中排摸出了仅有的5.5万亩潜力用地,占比还不到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大走廊没法做到连片开发。于是,我们又将目光放在了2~5平方公里的特色园区上。我们希望能形成若干个集科创特色产业、公共建设配套、人居空间环境于一体的特色园区。”
宁波文创港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里将对接宁波产业转型需求,构建融创智中心、金融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创智”产业集群。
但是,这仍然没有解决“特色园区的特色表现在哪里”的问题。为此,与特色园区一脉相承的“创新功能单元”便应运而生。
创新功能单元的空间更小,产业特色也更加明显。具体来说,创新功能单元是指特色园区内的1平方公里左右空间范围,围绕特定领域方向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新空间。
如今,宁波已初步锚定了新型功能材料、5G+场景应用、工业互联网、数字芯片、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22个创新功能单元。不难发现,这些创新功能单位完整契合了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高价值环节。
“我们参考了这些产业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如果某个产业方向在其他城市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上升空间有限,我们就实施错位发展。反之,则深入攻坚。比如,宁波的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坚定了我们将新型功能材料作为其中一个创新功能单元的信心。”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仍以文创港为例,它的创新功能单元首先体现在了今年1月初刚亮相的“文创港客厅”上。客厅以“梦想长廊”为界,长廊以西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引进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滴滴出行和甬商回归企业南方设计院、颐高旗下亿脉通,长廊以东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区,联合打造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媒体融合中心,引进的诸多文创类企业无一例外瞄准的都是“数字创意”方向。
“宁波原来主要还是以深耕传统制造业为主,吸引了大量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汽车汽配等产业,像我们这些以新经济、数字经济为主战场的企业往往很难发现机遇,提到玩文创、搞科创,头部念头还是去杭州,但现在不一样了。”颐高集团董事长翁南道坦言,他们在杭州的甬商,开始动起了回归宁波的念头。
而对于已经发展多年的部分特色园区来说,创新功能单元无疑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宛若重生。
以宁波软件园为例,2007年建成,至今已有十余年,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平台能级的问题,软件园负责人表示:“原来我们对入驻企业的定位比较笼统,只要是软件企业都可以。未来,我们在引进企业的时候,要针对性地选择高端行业应用软件。”
如此一来,甬江科创大走廊又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如何避免各个特色园区发展同质化,引领园区与“246”产业集群紧密结合。
“我们未来还准备通过制定实施靶向政策,定向扶持,引导各区块科学谋划科创产业布局,构建互补互促、共生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蓝图: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机遇“乘风而上”
规划的落地,必须要有明确的、细化的行动计划。为此,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着手制定了“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的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形成初稿并征求了专家意见。
提出了宁波下一步的三个重点发展方向:智能科技、先进材料、生物科技,目标是通过建设甬江实验室、研究院集聚区等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形成具有宁波特色、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当前,大走廊范围内有17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不尽相同,方案专门研究了未来引进高水平院所时,如何从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的角度出发,把下一步大走廊要具体联系对接哪些“国家队”、如何进一步扩大科创“朋友圈”,都列出了相应的名单、给出了具体的方向。
谋定而后动,宁波的疾速脚步中,跳动着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近日,由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承担的“高性能OLED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研发”正在快速推进。这一课题将聚焦材料研究,破解国内OLED面板企业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材料的尴尬局面,为宁波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西工大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与宁波的产业发展定位有很高的匹配度,因此,宁波研究院也将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前沿学科,以‘建设世界一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为使命,助力宁波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这样说,他的想法与诸多来甬合作的产业研究院不谋而合。
4月24日,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正式落地宁波,成为甬江科创大走廊这盘“棋局”中的重要一子。
这一高能级平台将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化学与能源、生命健康三大重点科研领域进行布局,整合诺丁汉大学在英国、马来西亚、中国三校人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新增60-80位高水平研究人员,还将建设国际博士创新培养基地,形成近期400-500名、远期1000名博士培养规模,建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等。
像这样蓄势待发的项目还有很多。2020年,甬江科创大走廊重点项目库已经敲定,涉及重点项目82个、重点平台9个,总投资2107亿元。其中,文创港核心区启动地块(二期)项目、浙江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和创新中心项目、中官路双创大街两侧区块、宁波软件园区块、时尚东外滩区块、北仑滨江新城核心区块、北高教园区等成为重中之重。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节点上,大走廊也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一方面,开启“借智”模式,与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合作,促进宁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另一方面,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跨区域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随着特色园区、创新功能单元、长三角科创策源地实施方案三位一体的擘画,我们有理由相信,甬江科创大走廊势必将在宁波下一个万亿增量的进程中,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新兴产业引领等创新引擎作用,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宁波市市长裘东耀:阔步走在“八八战略”再深化
·宁波保税区“C位出道”聚焦新兴产业 启动“人才新政”
·新余班列助力江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深圳“五链融合”打造现代农业
·海南三亚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浙皖签署协议共建跨省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
·长春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全面振兴
·播种面积超一亿亩 内蒙古粮食生产势头好
·各地持续抓紧“三夏”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在传承中创新 古老江苏方志“活”起来“火”...
·北京市出台支持农村点状配套设施用地新政
·创新驱动,山东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京津冀运能再扩大 全国铁路7月起实行新列车...
·河南:建设创新高地 昂起区域龙头
·福建宁德:这里的工业为何跑出“加速度”?
·湖北黄石:多维转型,老工业城市迸发新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